“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,去年年底养老床位达到老年人的3%,明年将达到17.8万张。”上海市民政局二级巡视员陈跃斌在上海开放大学透露了上述消息。
9月27日-29日,由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民政局指导,上海开放大学主办的“多方参与 聚焦人才 共筑未来——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研讨会”及首届民生服务案例大赛举行,政府、行业、专家学者等齐聚一堂,共同探讨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路径。
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养老伦理困境
人工智能(AI)的快速发展,为养老带来了新机遇,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。
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、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湛在研讨会上作了题为“当我们谈论中国式养老时我们在谈论什么”的主旨报告,他提醒,必须关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养老伦理困境。
胡湛表示,不少养老院和街道配备电子监控屏幕来掌控辖区老年人的信息,有一些地方摄像头甚至安装到老人家里,监视失能或失智老人的一举一动,包括洗澡。一些失智老人佩戴智能手环,一过电子围栏就报警,“这些养老设施智能化,是精准照护还是‘坐牢’?老年人是人,但很多服务和技术缺少人情味。”
胡湛还指出,机器人养老同样存在困境。如果老人做出对自己健康不利的事,机器人让他做还是不让他做?如果机器人不让老人做,那么说明机器人违背人类意志。如果机器人让老人做,那机器人看着人类走向灭亡,是不是违背了人工智能发明者的初衷?此外,机器人养老也给子女带去了伦理困境,用机器人养老到底是替代尽孝,还是逃避尽孝?
与会者在上海开放大学达成共识:需要通过创新教育模式、培养专业人才、优化服务内容与形式,以及促进跨领域合作与资源共享,来推动上海养老服务体系的全面升级,实现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,满足老年人群体多元化、个性化的服务需求,促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。
明年年底将建成500家养老服务中心
2024年,与养老相关的不少事项纳入了上海市民心工程和实事项目,比如新增4000张养老床位、改建3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,完成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6000户,新增30个社区长者食堂,为80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提供智能水表安全监测服务等。
作为全国率先进入深度老龄化的城市,上海重点推进失能护理和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建设。2023年底上海全市护理型床位达到11万张,占养老床位总量的66%。通过新建、改扩建的方式,推进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建设,目前上海已有认知障碍照护床位1.2万张。
陈跃斌介绍,除了养老床位之外,上海养老服务中心也在增加,明年年底建成500家养老服务中心、近1000家日间照护中心。
养老服务的需求量大,人才培养是否跟得上?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今年迎来首届毕业生,80%都进入了养老行业。在研讨会上,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、养老服务管理专业负责人罗娟教授透露,招生五年来,她见证了整个社会和家长对养老服务的认知改变,只有34%的学生将该专业作为第一志愿,到今年招生45名同学,作为第一志愿填报的有57名同学,“目前养老服务已经成为我们学院最热门的三大专业之一。”
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王松华介绍,为提升养老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,2017年上海开放大学与上海市民政局联合建立了民政学院,在18个分校和教学点开设了民政相关专业,包括专科层次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。目前已累计招生2400多名,毕业生1400多名。学生平均年龄40岁,80%来自养老机构。
“我们期待与政府、行业协会、养老机构等多方携手,共同探索养老服务的新路径,提升服务质量,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。”王松华补充说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